ICF国际文化联合会沙龙EP12: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文学作品

 ICF国际文化联合会沙龙EP12: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文学作品

2022年6月28日,ICF国际文化联合会在Improve Canada的M2画廊举办了第十二期沙龙活动,此次活动主题是:“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文学作品”。这是ICF国际文化联合会举办的一系列乌克兰文化艺术讲座的第三讲,由Foresthill Rose女士主讲,铁木尔博士主持,协办单位是CYCA和ACPN。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1948年5月31日出生在乌克兰,父亲是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白俄罗斯记者、散文作家。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切尔诺贝利事故、苏联解体等重大事件。著有《战争中没有女性》、《最后一个证人》、《我是女兵,也是女人》、《锌皮娃娃兵》、《死亡的召唤》、《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还是想你,妈妈》、《二手时间》等等。曾获得包括瑞典笔会奖、德国莱比锡图书奖、法国“世界见证人”奖、美国国家书评人奖、德国书业和平奖等在内的多项大奖。20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是一位伟大的女作家,她的作品里有那种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经典带来的强烈的震撼。她的作品与个体联系紧密,为“小人物”发声。她关注受创个体的心灵及生命体验,同时探究如儿童、女兵、娃娃兵等“小人物”的个体创伤,完成对个体创伤记忆的书写。她重视创伤事件对个体生命的沉重打击,以及所造成的深远影响。她在关注不同个体在遭遇创伤事件时的情感体验,记录下他们的创伤记忆,同时对个体的悲剧性命运进行探究。她的作品在书写个体的心灵创伤的同时,也将目光上升到集体,记录边缘群体以及民族的集体创伤记忆,从个体到集体,从微观到宏观,把握历史,记录苦难与反思。她不仅着眼于边缘群体面临的集体创伤,同时也上升到民族角度,探寻背景下深层次的创伤,她的这种创伤书写无疑具有启示录的性质。她在现代性背景下探究科技以及生态创伤,见证民族的集体创伤记忆。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里是这样评价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for her polyphonic writings, a moment to suffering and courage in our time)。她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真实记录每一个访谈者的亲身经历,如果有虚构也是当事人的虚构或者回忆不准确,她本人没有任何添油加醋虚构的东西,但读起来会觉得这种纪实文学的东西比小说更让人震撼,不可思议,甚至会觉得比虚构的小说更加不真实,更加荒诞。她说她做的一切是在收集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思考和话语。“我收集我所处时代的生活。我对心灵史感兴趣——日常生活中的心灵,被历史宏图忽略或看不上的那些东西。”她的作品中,受访者作为独立的个体,不论年龄、职业、阶级均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作品的主体部分中,其文字几乎是口语化语言,并包含大量的碎片化叙事,作品语言呈现出口语化和破碎化的特征。她的作品叙事视角打破了独白型小说的单一叙事视角,将叙事视角转变为多元,极大限度地保留了对灾难性事件的不同声音,打破了官方的统一叙事,还原了一个真实而又极富生命力的历史,她所写的不是文学,是文献。她的作品差不多十部,大多是记录战争和灾难的,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下面简单介绍几部她的作品:《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1986年4月26日,当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反应堆发生爆炸,附近的白俄罗斯居民失去了一切。一些人当场死亡,更多的人被撤离,被迫放弃一切家产。成千上万亩土地被污染,成千上万的人因20吨高辐射核燃料泄露而感染各种疾病。1979年12月,苏军入侵阿富汗。不久,阿富汗各派游击队逐渐结成联盟,同入侵者和阿富汗政府军展开游击战。《锌皮娃娃兵》记录了阿富汗战争中苏联军官、士兵、护士、妻子、情人、父母、孩子的血泪记忆,是20世纪纪实文学经典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超过100万名15~30的苏联女兵参战,她们中有医生、护士,还有伞兵、坦克兵、重机枪手、阻击手等。《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真实记录了她们亲历的那些感人泪下的故事,还有战火中伟大的爱情……《战争中悲惨的女性面庞》记录了200多名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联女兵的回忆,讲述了她们站前生活,在战争中遭遇的血腥痛苦与“成长”,以及战后的心理变化。卫国战争期间(1941~1945),数百万苏联儿童死亡,本书是幸存者的口述实录。战争发生时,他们只是2~12岁的孩子。《我还是想你,妈妈》就是孩子们眼中战争的真实再现。他们是战争最公正,也是最不幸的见证者。她的新作《二手时间》不再关注灾难与战争,而是聚焦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的生活。通过口述采访形式,讲述了苏联解体后,从1991年至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他们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她游历了整个原苏联地区,采访的人物上至苏联元帅,下至卫国战争中的老兵;有苏联时期地区党委书记,也有普通工人、农妇;有新俄罗斯人,阿塞拜疆的亚美尼亚族人,俄罗斯莫斯科的塔吉克族人,车臣的俄罗斯族人等。他们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她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过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以及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近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此次活动由ICF国际文化联合会执行团队和联合会艺术家俱乐部、康健俱乐部、女企业家俱乐部和道学哲学俱乐部协同筹办。

Editor: Foresthill Rose
Press Release by International Culture Federation (ICF) and Canadian Youth Care Association (CY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