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F国际文化联合会沙龙EP11:探索如何培养清晰的思考能力
2022年6月21日,ICF国际文化联合会在Improve Canada的M2画廊举办了第十一期沙龙活动,主题是“探索如何培养清晰的思考能力”,由Maggie Yu女士主持,协办单位是CYCA和ACPN。
Maggie Yu女士首先提出一个观点,哲学家大多长寿,而且有清晰的思考能力。她以北大哲学系为例,用数据来解释哲学家是否长寿。据说,北大哲学系有“长寿系”之称,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比比皆是,从北大哲学系官网上公布的历史名人作为样本,多达44人。在这44个人中,平均年龄超过82岁,确实算得上长寿,特别是考虑到大部分出生于上上个世纪,那时的平均年龄远比现在要低得多。其中,最年长的是罗章龙(99岁),90岁以上的还有周辅成(98)、陈大齐(97岁)、容肇祖(97岁)、唐钺(96岁)、冯友兰(96岁)、梁漱溟(95岁)、张岱年(95岁)、任继愈(93岁)、章士钊(92岁)、陈康(90岁)、贺麟(90岁),共有12位之多。70岁以下的仅有3位,包括为革命献身的烈士。
“哲学”一词源出希腊文Phihphia,即爱智慧的意思。那么哲学家理所当然是一群崇尚理性、热爱智慧的人。哲学家们大多形成了自己关于世界、人生的系统看法,这就使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力求做出合理的解释。社会有阴暗面,但他们不愤世嫉俗,走入极端;个人际遇不幸,他们也不自怨自艾,自甘沉沦。喜、怒、悲、忧、思、恐、惊,所谓“七情”,到了他们那里都变得波澜不惊。福与祸在老子(101岁)那里是可以互相转化、相互依存的东西:“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既然如此,则大祸临头不必过度悲伤,大喜临门也不必得意忘形。康德(80岁)永远是一派气静神闲的光景。他微笑着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正值经济拮据、身体多病而且烦恼甚多之际,罗素(98岁)却开始了他的《幸福之路》这本书的写作。这本书可以说是他自己的经验总结,反映出他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他劝告人们不要陷入无边无际的烦恼之中,而要摆脱先人之见,思考更伟大的事情。他一生坎坷却从未中断学术研究,在98岁去世前3年,他还出版了他的3卷本《自传》,以幽默的笔调,坦率的态度回顾了自己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纵观古今中外最著名的哲学家排除非正常死亡的因素,哲学家的平均自然寿命还要长一些,原因在于他们思维能力非常清晰,推崇理性,遇到困难也能够宽容平和的心态。 对于普通人而言,如果思路不清就不能清晰完整地对事物进行描述,表现为逻辑混乱,前后颠倒,犹如一团乱麻,找不出头绪。因此我们必须培养自己清晰的思考能力,这样就能克服自己的认知范围局限性,因为人的大脑存在一些习惯,我们需要主动对抗这些习惯,并进行刻意练习,就能够达到清晰思考,并最终正确客观认识世界真相。首先要知道我们的大脑存在哪些认知习惯。我们每天面临各种各样的刺激,如果我们要理会每一种刺激的话,我们就无法正常工作,大脑会加重负载。如果大脑有了过滤器,善于弄清楚我们需要什么信息,何时需要这些信息。比如在一个大环境里,自动过滤一些信息,效率高了,效果会打折扣。在一个认知研究中提到记忆力和注意力之间的相互左右,我们每天有30%想的事和做的事完全不同,而这会让我们落入大脑默认设置的陷阱。 认知的范围决定了个人成就的极限,知道的越多,就能准确理解周围环境,越善于组织自己的想法,摆在个人面前的可能性就越大。想要拥有清醒思考的能力,必须解决思路不清问题,应做到以下三点:一、多思。说话之前要多思考。许多人即兴说的话往往缺乏逻辑性,就是因为疏于思考。所以说话之前要好好考虑以下问题:目的是什么?论点是否明确?是不是形成完整论据链?有没有逻辑上的纰漏?二、多看。知识一是来源于实践,二是来源于阅读,逻辑思维也是如此。所以要多看书,特别是一些管理学、心理学、逻辑学、演讲与口才、哲学方面的书籍。三、多学。要多向说话有水平的人学习。比如在网上先找一些名人大家的培训和演讲视频,看看人家怎么说,揣摩人家为什么这样说,逻辑清晰的精妙之处在哪里。要解决口头表达能力问题,除了加强阅读学习外,同样应做到三点:多听,多练,多说。此次活动由ICF国际文化联合会执行团队和联合会艺术家俱乐部、康健俱乐部、女企业家俱乐部和道学哲学俱乐部协同筹办。
Editor: Foresthill Rose
Press Release by International Culture Federation (ICF) and Canadian Youth Care Association (CY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