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茗常伴, 悠悠度日–难得一见的宋代茶叶末建盏

 香茗常伴, 悠悠度日–难得一见的宋代茶叶末建盏

茶叶末釉盏在建盏中的地位是较高的,因为作为杂色釉中的一员,茶叶末釉是特别难烧出来的一种釉色,存世的完整品也极少见。从茶叶末釉的稀少程度上看,茶叶末釉建盏很值得收藏。而且也有很多人喜欢茶叶末釉盏的颜色。

日本的馆藏建盏,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全球之最。可分为绝品、名品、精品几类。绝品是被评定为日本国宝的,有4件;名品是被评为“重要文化财”的有5件;再是精品,主要收藏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和京都国立博物馆。在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就馆藏一只茶叶沫建盏。

曲直濑道三是日本战国时代医师,本姓为源氏(日本平安时代贵族),为日本医学中兴之祖,与田代三喜、永田德本等并称日本“医圣”。1573年,日本医圣曲直濑道三在招待日本茶圣千利修及其它友人时,拿出了一只珍藏的茶盏,蓼冷汁天目,这只茶盏是曲直濑道三最爱的宝物,。

曲直濑道三画像

Liao 蓼,别名为水蓼、辣蓼。生长于水边,可作为香辛料,亦可入药。有行滞化湿、散瘀止血、祛风止痒、解毒等功效。蓼汁是医者平时会使用的药汁,曲直濑道三作为医圣,把它叫做蓼冷汁,也许是因为这只盏的釉色令他联想到了平时所用的水蓼汁液。日本茶人把这类釉色叫蓼冷汁,虽然听起来文艺,不过不够形象。在中国我们称之为茶叶末,就比较直观了。底釉上分布的粉末状深色结晶,类似茶叶末的感觉。

茶叶末釉是中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始于唐代。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经1200℃至1300℃之间高温还原焰烧制而成。釉面呈失透状,釉色黄绿掺杂似茶叶细末,绿者称茶,黄者称末,古朴清丽,耐人寻味。茶叶末釉结晶釉的晶体很小,主要分布在釉层表面,表面层下面是黑色底釉。X-射线衍射分析和透射电镜成分分析表明,析出的晶体属于辉石类型。辉石是一系列辉石族矿物的总称,其组成很复杂。由于组成不同,烧成后辉石的品种也不尽相同,颜色当然也不一样。古代茶叶末釉色调的多样性,主要是由于配方和烧造工艺条件的变化所造成的。

宋代初期,随着品茶方式由「煎饮」到「点饮」的转变,斗茶习俗已在闽北民间兴起。「斗茶」又称「茗战」,即以战斗的姿态决出胜负。斗茶不仅仅是决出茶的质量优劣,实质上是一种追求精神愉悦的艺术化茶事活动。在斗茶艺术不断向更高境界推进过程中,茶具的质量也需不断提高,才能适应需求。当斗茶风靡朝野达到登峰造极之时,必须具有极高艺术品位的茶盏才能与斗茶家的审美心境契合。所以建窑的发展与斗茶息息相关,优秀建盏是在宋代举国斗茶这个背景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创造出来的饱含中国文化精神的陶瓷艺术品。

建盏的美是通过质感展现出来,它恰好符合宋代茶家的审美。而茶家的审美观扎根于儒释道思想体系。讲究的是深层次的、有内涵的、脱俗的、耐人寻味的美。注重的是意境,而非单纯的形与色的问题。所以鉴赏茶盏,不仅需要知道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还要结合茶家的审美理念深入理解。

“供御”款建盏,可能大家都不陌生,是宋代朝廷专门为皇帝定制的,全部由当时建窑顶级大师(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级工艺大师)亲手烧制。“供御”多为直接刻写于足底内,作阴文整体,通常都是楷书,也有模印于垫饼上,作阳文反体。

茶叶末釉起源于唐代黒釉,到了明代,景德镇御窑厂开始垄断烧制,清朝把它发扬光大。据《陶雅》所载:“茶叶末黄杂绿色,妖娆而不俗,艳于花,美如玉”。可见此釉色瓷在明清时深得达官贵族的喜爱。常见的产品有执壶、缸、钵瓶、罐、盏之类,清代景德镇仿烧则十分成功,一跃成为名贵的色釉品种。从传世实物看,以雍正和乾隆时期产品为多见,雍正茶叶末釉偏黄的居多,乾隆茶叶末釉则偏绿的居多。

艺术追求独具慧眼的雍正皇帝对茶叶沫盏一见钟情,授意御窑厂成批制作官窑器物,唐英把它和景德镇瓷器的白瓷胎结合到一起,发明了这种釉色。当初唐英定的名称叫厂官釉。茶叶末是《陶雅》一书中记录古玩商人的叫法。好的茶叶末釉很值钱,主要藏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中。釉色偏绿者居多,有的上挂古铜锈色。因具有青铜器的沉着色调,常被用来仿古铜器,所以又叫“古铜彩”。

清雍正茶叶末釉壶

清乾隆茶叶末釉牺耳尊

《陶雅>>中说”瓷以黄黑相间者,谓之茶叶末。其黑色较浓,而又有黄色碎点于底足内外围绕一遭。瓷致活泼者,则谓之鳝鱼黄,以成化仿宋者为上。绿多而无碎点者,厥为蟹甲青。有垂沫星若水眼,或如栈眼者,命曰新桔。其绿色亦较浓也。”

现代景德镇仿品很有水平,也十分精细,并且多刻官款,但缺点是过于精细,且多有作旧痕迹。鳝鱼黄釉色仿者不多,因烧造工艺有一定难度,偶有仿者,均仿得过于精细。古代真品却是青中闪不规则的黄色,类似窑变,仿品则釉色十分均匀。

 

(编辑:Maggie 2022年二月于多伦多,资料来源:网络与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