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变精妙,宝光玉润–体型硕大的雍正窑变釉重器
窑变可以说是数千年陶瓷是最神秘的存在,简单地说,就是在烧窑时发生了不可预期的变化,,窑变大致可分为变形、变色、变质等数种。窑变的结果不外两种情况:一是窑病,二是窑宝。
古人对窑变是逐渐认可的, 如《清波杂志》说:“饶州景德镇,大观间有窑变,色红如朱砂。物反常为妖,窑户亟碎之。”当时的陶工从来没有看见过这种现象,觉得不可思议,于是就从迷信的角度来理解,认为它是“妖”。但久而久之,窑户们反而发现其形态极美,或如灿烂云霞,或如春花秋云,或如大海怒涛,或如万马奔腾,因而被视为艺术瓷釉,为人们所欣赏。
《景德镇陶录》也认为:“窑变之器有二:二为天工,一为人巧。其由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则工故以釉作幻色物态,直名之曰窑变,殊数见不鲜耳。”对这种具体的“人巧”之法,《南窑笔记》记载道:“法用白釉为底,外加釉里红元子少许,罩以玻璃红宝石晶料为釉,涂于胎外,入火藉其流淌,颜色变幻,听其自然,而非有意预定为某色也。其复火数次成者,其色愈佳。”而这种“人巧”的窑变也往往不是一种特定的色彩。
我们今天大多数时候说窑变都是指釉产生的变化,古代窑变的杰出代表是钧窑、汝窑和建盏。
钧瓷所用矿物原料为禹州当地所产,这些原料成分复杂,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本身多带有不同的颜色。原料中即使是同一种矿物质,由于所处矿床的位置不同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其物理和化学性能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原料是钧瓷生产得天独厚的资源,也是钧瓷窑变现象产生的基础。
钧瓷在施釉时釉层厚度不同,烧成后釉面的窑变效果也就不同。一般情况下,釉层厚时窑变效果好,釉的色彩丰富,乳浊度高,纹路容易形成,釉层稍薄时则釉面变化少。另外,采用不同的上釉方法也会产生不同的窑变效果, 釉料的粗细不同,烧成后就会产生不同的窑变效果。烧成是钧瓷生产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该工序中每一个细小环节的微妙变化,都会影响到钧瓷的窑变效果,装窑时产品摆放位置的不同,装窑产品的稠密与稀少,烧窑时所用燃料的种类以及燃料质量的优劣,还原气氛的轻重,烧成温度的高低,烧成时间的长短,熄火后冷却速度的快慢,气候的变化以及烧窑工技术水平的高低等,都会使钧瓷产生不同的窑变效果。
钧瓷产品的造型一般都比较简洁、凝练,人物类、动物类造型多采用变形、夸张的手法,以大块的面作为形体。器皿类造型是平滑流畅的曲线、直线形体,稍复杂的造型局部点缀有耳饰、堆塑或雕刻等。这些造型都是为适应钧釉设计,能够造成釉面丰富多彩的窑变效果。
明 钧窑 紫紅釉碗
汝瓷的天青釉色是一种复合釉色,它是由汝州本地含有多种元素的天然矿物釉料,传说中的玛瑙入釉,在高温烧制后,在还原气氛中产生窑变,最终雨过天青浴火而出的,因有窑变不可控因素,汝窑色泽深浅不一,故宫馆藏文物可见。汝瓷断烧八百余年,复烧最大的问题,第一是由于战乱,北宋时期的烧制使用釉土无法找到。第二是烧成方式失传,无法破解窑变呈色之谜,陶瓷烧制要经过几十个小时,什么时候到什么温度,什么时候升温什么时候停火,非常有讲究。另外,汝瓷的精品还包括香灰胎,只有汝州本地的瓷土和失传的配方,配合相应的烧成温度,才有这个效果。
现在市场上的汝窑,是一种无光颜色釉,和景德镇那些红黄蓝色釉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古代汝瓷的天青是复合色,它里面包含了深浅明暗等各种变化,才会如此明丽而澄净,优雅而深邃。
北宋 汝窑 青瓷碟
建盏盏釉色的表现以黑釉为主,又因所采用的釉料成分,加上烧结温度和气氛的变化,进而产生各种多彩多姿的花纹,也称为“窑变”.建窑结晶釉的窑变花纹,可归为五种类型:黑色釉、兔毫釉、鹧鸪斑釉、毫变釉和杂色釉。黑色釉是建窑的本色,窑变花纹则是从釉层中透出而浮现于釉面。黑色釉与杂色釉都是一次性施釉,烧成的黑色釉又分乌黑(纯黑色,后人称乌金釉)、绀黑(蓝黑色,清时称“紫建”)、青黑(指深沉厚重的绀黑)、黑褐色釉(主色调黑,但泛红光或泛黄光)。杂色釉也是一次性施釉,分成褐色釉、白色釉、紫色釉、青绿色釉。建阳窑和吉州窑的黑釉茶盏施釉方法也不同,杭州文物考古讲究所的姚桂芳《论天目窑》中指陈:施釉方法,建阳窑以醮釉为主,施釉皆不及底,吉州窑则采用洒釉法。” 从窑釉的多变不稳定因子找到杯器瑰丽幻影的促因,以油滴釉色来看,当燃烧到1300°C以上时,釉料中的成分产生变化,加上“火山作用”,促成油滴的形成。《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论文集》中提到:要制成较大的油滴斑建盏是不容易的,故这类油滴盏当时不常有。
宋徽宗赵佶建盏的审美标准,是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虽说兔毫盏产量较其它斑纹要高,可是要烧制出宋徽宗标准的兔毫盏可并非易事。若要解析宋徽宗这个标准的话,可以这么理解:兔毫要达,兔毫疏密有致、边界清晰,具有层次感。兔毫之形态有长短、粗细等之分,色泽有金、银等之别。烧制建盏,其析出过程越不稳定,那可以说这种结晶越难烧制。所以可以说银色系斑纹要比褐色系斑纹更加珍贵,如果银色带蓝光就更加难得了。
宋 十一至十三世紀 建窑 黑釉兔毫盏
木叶天目盏就是一只黑色的陶瓷茶盏,内壁或底部,釉面下有一片树叶,叫作“木叶”。而“天目”,就是浙江的天目山。唐代时,日本的和尚到中国来取经,常去天目山佛教寺庙留学,回国时,就会带些寺庙中所用的黑釉茶盏送给亲戚朋友。日本人十分喜爱它,将其称之为“天目盏”。后来,“天目”成为对中国黑釉瓷的尊称。吉州窑的工匠,在生产黑釉茶盏时镶进了一两片树叶,叫作“木叶天目盏”,受到了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喜爱,成为当时最珍贵的茶具。
南宋 十二至十三世紀 吉州窑 黑釉叶纹碗
一些变化可能导致一件作品的失败,但也有可能出现预料之外的神奇效果,巧夺天工,比如在日本被视为国宝的曜变釉天目盏,非常的惊人,甚至有人认为曜变其实就是窑变. 天目釉是瓷器家族里的特殊成员,曜变天目又是最为珍贵的品种。曜变天目的烧成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其釉下一次高温烧成的耀斑,在阳光和一定温度条件下会闪耀出七彩光晕。曜变天目釉的特点:在黑釉里自然浮现着大大小小的斑点,围绕着这些斑点四周还有红、绿、天蓝等彩色光晕在不同方位的光照下闪耀。而且从器皿的整体来看,也会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出现大面积的色彩变幻,就仿佛是一只变色龙一样。
宋 曜变天目茶盏
建盏虽然是窑变,钧窑也是窑变,但都不叫窑变釉,被称为窑变釉的主要是雍正时期仿烧钧窑而创烧的一个新品种,它是一种高温颜色釉,采用两次或多次上釉的方法烧成,将各种不同颜色的釉融合为一体,在不同的窑内气氛中呈现出多种美丽的釉色,交织在一起,形成千变万化的缕丝状线条或斑片,奇妙无比。它在色彩上有更为丰富的变化,釉面也跟光亮,颜色的饱和度也更高。
清雍正朝官窑瓷器,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虽然仅存13年,但粗湛绝妙,无与伦比,尤其是颜色釉方面成就卓越,仿古创新,新添十数种鲜艳的新釉色,代表了雍正官窑的高水平,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今没有人能够超越。
清以前景德镇窑偶尔烧制的窑变釉瓷多被捣毁,至清时则作为著名色釉而专门生产,尤其是清雍正、乾隆时期,窑变已被视为一种祥瑞。清代生产的窑变釉,虽入火使釉流淌,颜色变化任其自然,非有意预定为某种色泽,但已经能人为配置釉料,较好的控制火候,基本上掌握了窑变的规律,可以说将高温窑变釉的烧造提到了新的高度。
清雍正窑变釉,是在康熙郎窑红釉瓷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作为新的瓷器品种,其更适合当时所使用的窑型,因此从雍正一朝开始,便未曾断烧,直到如今都在烧制,且在颜色釉瓷器中占有重要位置。其烧造工艺,据成书于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载:“其钧窑及法蓝、法翠乃先于窑中烧成无釉涩胎,然后上釉,再入窑复烧乃成。惟蓝、翠一火即就,钧釉则数火乃得流淌各种天然颜色。”此器造型端庄,胎体厚重,釉汁自然流淌,釉色艳丽,配上端庄秀美的器形,极富美感。
景德镇雍正官窑窑变釉,高59公分
体性形硕大窑变精妙,釉色宝光玉润
当今难得一见窑变釉重器。
封建社会中,皇帝的个人喜好往往可以影响整个朝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倾向。一般的文人士大夫,仅仅沉湎于自我欣赏,而高统治者的审美则可以贯穿到所有的宫廷艺术品的制作中。雍正皇帝学养深醇,眼光极高,追求器物的至善至美,对御用颜色釉情有独钟,“上有所好,下必从焉,”御窑场把皇帝的喜好作为色釉调配的唯一标准,严格按照造办处提供的样品配釉烧制,生产出一批胎土细腻,体现宫廷艺术雅、秀、精、巧的高贵气质的颜色釉瓷器。
内务府造办处的木作和漆作每年都要给收贮的东西配置附件,配木座、做囊匣。每年春、秋两季景德镇运到皇宫的瓷器也会先挑出好的请皇上过目,以决定来年御用瓷生产品种和数量。在进呈上来的瓷器中也有为数不少的颜色釉瓷器。查阅《清档》,雍正色釉品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可见雍正皇帝对颜色釉瓷器偏爱有加,雍正颜色釉的高度发展与皇帝的喜好密切相关。
所谓“年窑”,是指雍正四年到十三年清政府派年希尧任淮安关税管理时景德镇御窑生产的瓷器,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年窑”。年希尧——清康熙、雍正汉军镶黄族人,初任工部待郎,雍正三年受到其弟年羹尧事件的株连,罢官免职。雍正四年被重新启用为内务府造办处总管,兼理景德镇窑务。年希尧出身官宦名门,有相当的艺术素养和管理才能,任职长达十年之久。清人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述年窑时说:“选料奉造,极其清雅,……琢器多卵色;圆器莹素如银,皆兼青彩或描锥暗花玲珑诸巧样。仿古创新,实基于此。”年窑仿古创新成绩斐然,一些纯色釉的品种堪称一流,乾隆年间的《查礼铜鼓书堂遗稿》“年窑墨注歌”赞颂到:“国朝陶器美无比,迩来年窑称第一,不让汝、定、官、哥、均,何况永乐之坯宣德质。”
诚然,年窑的具体事务是督窑官唐英做的,但年希尧十年如一日恪尽职守,上通下达地贯彻皇帝的意图,严格把握宫廷御器的使用标准,对雍正官窑的贡献功不可没。皇帝对他的工作相当满意,雍正每一次心血来潮看中的新玩意儿,都差人交年希尧“照样儿”烧瓷器,过不了多久新样儿瓷器就会呈现在皇帝面前。只要是雍正喜好的瓷器品种,无论技术难度有多大,年希尧总是全力以卦地组织研制烧造,一遍又一遍地请皇上过目,直到皇帝满意为止。雍正对官窑瓷器的质量要求十分严格,苛求得近乎于吹毛求疵,在他的眼皮底下连任十年之久的督窑官,没有超出常人的才干是根本不可能的。年希尧可以承接皇上支派的各种活计。
年希尧任总管督窑的时间是雍正四年到十三年。雍正元年到三年的这段时间,因雍正尊家法为父康熙和生母孝恭仁皇后母守孝三年,御窑厂生产十分有限,四年以后一切恢复正常,才开始大规模的烧造活动,年希尧在任期间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干和管理才能,使雍正“年窑”取得举世闻名的新成就。
唐英,字俊公,号蜗寄,汉军正白旗人。康熙三十年16岁时在养心殿任职。雍正六年派往景德镇督理陶务,他虽然雍正六年到任,但赴景德镇之前就已经在养心殿造办处任职三十余年,通过刻苦自学和宫廷艺术的耳濡目染,精通经史诗文,能书善画,成为功底深厚的清代工艺美术大家。早在雍正元年即被皇帝常识,安排在养心殿造办处负责设计画样工作。唐英凭藉自己的绘画功底,经过刻苦学习和实践终于成为烧瓷内行。他在《陶人心语》中自述到“杜门谢郊游,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同息食者三年。抵九年辛亥,于物料、火候、生克变化之理,虽不敢谓全知,颇得于抽添变通之道。讲求陶法,于泥土、釉料、坯胎、火候,具有心得,躬自指挥。”
唐英是个实干家,他精通瓷器烧制的所有工艺流程,使雍正朝颜色釉烧制水平有了跨越式提高,他为雍正颜色釉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仿钧釉——是雍正官窑具特色的品种之一,另一方面创烧了窑变花釉,以红色窑变为主的“火焰红”,或是以青蓝窑变为主的“火焰青”,釉表光洁明亮,玻璃质感极强,有如升腾燃烧的火苗向上窜动。雍正官窑款,由专人负责书写,字体基本一致。雍正年制”四字篆书刻款常见于仿钧釉、炉均釉, 或茶叶末釉瓷器上。由于烧造的原因,官窑在出窑后必须将圈足做特殊的打磨处理,施以芝麻酱色釉,颜色或深或浅,光滑不缺釉。
雍正窑变釉在技术和工艺上的进步,是否带来艺术成就也超越了窑变的古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艺术发展进程中,艺术创作主体与技术发展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相互适应的关系。 技术在客观物质层面超越和支撑着艺术本体特别是创作形态表现,艺术则在主观精神层面努力突破着技术模式的客观制约和技术理性的巨大惯性而实现着突围,同时艺术还在用自身的创新和先锋思想在审美欣赏和价值判断等精神层面实现着对社会的引领和超越。
(编辑:Maggie 2022年2月于多伦多, 资料来源:网络与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