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拍场亦罕见–成套钧窑玫瑰釉花盆、花托现世

 顶级拍场亦罕见–成套钧窑玫瑰釉花盆、花托现世

钧瓷以造型为本,其造型讲究气势和神韵,重视形态美、曲线美,注重比例得当、曲直适度。此外,它还追求实用性和观赏性的和谐统一。钧瓷以釉层为艺术载体。与精巧玲珑的现代瓷相比,钧瓷釉浑厚凝重、乳光莹润。其色或沉釉底,或悬釉中,或浮釉表,层次丰富;形成的窑变景观自然逼真、千变万化,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

钧瓷的无穷魅力在于它的想象空间, 正如英国著名女作家伍尔夫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抬头看见墙上的斑点,由此引发意识的飘逸流动,产生一系列幻觉和遐想。她从墙上斑点这一独特的视角,瞬息间,阅遍了人间万象。 她由红红的火焰产生城头飘扬着红旗的幻觉,产生无数红色骑士跃马黑色山岩的联想。她还想到,斑点是一个钉子留下的痕迹,由此臆想前任房客挂肖像画的情景,他的艺术趣味保守,认为艺术品背后必然包含有某种思想,由此推及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和人生的偶然性。

钧瓷天成, 十器九不成,因为常发生窑变。除本色釉外还会变出其他颜色,而钧瓷的名贵正在于其独特的窑变釉色,其釉色是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绘,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故有“钧瓷无双”的说法。

传世的钧瓷精品和极品是皇家意志,不计成本, 海量铸造,精心挑选的结果。 也是国家财力雄厚,社会安宁富庶的象征。

钧窑玫瑰紫釉六瓣葵花式花盆
外施玫瑰紫色釉,折沿,深腹

艺术发展进程中,艺术创作主体与技术发展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相互适应的关系。艺术还在用自身的创新和先锋思想在审美欣赏和价值判断等精神层面实现着对社会的引领和超越。技术推动了艺术理念的更新,带来了新的创作手法和技巧,产生了新的艺术样式,艺术作品的审美形式表现也随之变化。

钧窑起源于唐代,当时的制瓷工匠们不再满足于过去单一的青色,开始在原有制瓷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他们通过在黑釉、褐釉、茶叶末釉上施以呈色不同的釉料,经过高温烧制,烧制出了花瓷,也就是陶瓷史学界所说的唐钧。据说到了北宋时期,工匠们在唐代花瓷工艺的基础上,在青釉中加入微量元素铜,通过还原气氛创烧成功了高温窑变铜红釉。北宋末期,钧瓷烧制技艺已经十分精湛, 据说传统的钧瓷烧制需经配料、成型、上釉等七十二道工序。金元时期,民间仍然坚持烧制钧瓷,但是,质量已经严重下降,无论是造型还是釉色都无法与宋代钧瓷媲美。

盆盎莳养菖蒲,宋时已颇流行,明代汉族再次成为华夏正统,在文化上必然以汉文化传统作依托。被两宋文人推崇的菖蒲清供,自然会受到上至明朝帝王、皇室,下到官僚、文人的青睐。“官钧”花盆的大量生产,就与明代莳养菖蒲的再度流行密切相关。

由于钧窑声名远播,致使仿钧之风遍及北方各地。据考古调查,目前发现烧造钧瓷的窑口已有4省27个县、市,河南除禹州外, 汝州、郏县、许昌、新密、登封、宝丰、鲁山、内乡、宜阳、新安、焦作、辉县、淇县、浚县、鹤壁、安阳、林州等地均有烧造。

内外满釉
盆内壁天蓝釉,凸起六条直线纹

传说宋徽宗大兴土木,准备修建一处花园,需要花盆来种植各种奇花异草。宋徽宗传旨让钧窑日夜赶工,定制一批花盆。接到命令的督窑官,不敢有半点懈怠,夜以继日烧制,在交期之前,将36套花盆送到了都城汴京。可没想到的是,因为进贡的瓷器,全部要由工部侍造先过一遍,才能送到宫中,而负责送瓷器的督窑官“不懂规矩”,没有给工部侍造好处,所以工部侍造就把这36套花盆和底盆,全部打乱了摆放顺序。这36套花盆,有大有小,一开始是大花盆配大盆托,小花盆配小盆托,就变成了大花盆配了个小盆托。而次序打乱后,小花盆却配了个大盆托,让宋徽宗感到很不舒服,怒不可遏,当场下令把督窑官拉出去砍了。最后,大臣求情,让督窑官再重新摆放一下,这才大小和谐,他万幸地逃过一劫。后来一位老翰林给督窑官出了个点子,他说:“一对一,二对二,背朝天,写数字”。意思是,在花盆和盆托底下刻写上数字,即花盆写“一”,盆托就写“一”,这样就“一一对应”,然后“二”,“三”,“四”,一直到“十”都是这样,以后这位督窑官就按照从大到小,从一到十来给花盆编码,下次送花盆的时候,就会很好辨认,不会再出错。

从存世的钧窑花盆来看,带有数字的并不多,而有数字的钧窑花盆,包括从“一”到“十”。根据现存实物证明,数目字越小,器物尺寸越大。

底有五个圆形渗水孔. 刻数目字“二”

有人说, 只有御窑烧制出的产品有“蚯蚓走泥纹”。因此,它成了宫廷御用瓷显著的特征之一。作为钧瓷的精品或极品,一定要在其青白釉中有一根或很少几根“蚯蚓走泥纹”。这才叫“雨过天晴云破处,婴啼如歌新生来”, 美术大师画笔下也很难达到这一水平。

玫瑰紫釉盆托
自然优雅的蚯蚓走泥纹

清代帝王表现出对钧窑花器极大的赞赏,但这些花器的身世却仍在历史的迷雾当中。清宫中的钧窑花器收藏,有的是清朝接手的明王朝的旧藏,大多数都是康熙、雍正和乾隆这三位“好古”的帝王从各地征集过来的,或是下属投合喜好的进贡。除了继承前代的收藏外,清代宫廷还通过征求、进呈、抄没、制作等方式积累了为数众多的珍贵文物,形成了一笔蔚为壮观的民族文化财富。自乾隆以后,清宫收藏渐告式微,到清朝末年由于国势日衰,政治腐败,外患频仍,清宫文物珍藏多次遭到劫掠或毁损,许多被抢到异域,不少流失民间。 清宫散佚文物合法流转的是通过正常渠道流转出宫的清宫文物,包括辛亥革命以前,清朝历代皇帝赏赐给下臣的清宫文物,清室通过正常的出售、赠送、抵押、拍卖程序流转出宫的文物等。台湾故宫博物院的钧瓷藏品,均为清宫旧藏,大部分,可能当年为躲避战火挑选后南迁南京,西迁四川的部分。据《故宫藏瓷大系.钧瓷之部》记载,台湾故宫博物院共藏有钧瓷109件 。

后记:

有人说,”近年来,随着陶瓷行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及天然气炉、电炉的应用,传统的钧瓷烧制技艺日渐式微,钧瓷在文化内涵、艺术质量等方面均出现下降趋势,保护钧瓷传统烧制技艺已刻不容缓 !”

但笔者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标准和技术特长。 钧瓷天成,耗时耗力,精品难得,成品难控。作为学术研究,研讨工艺,是值得提倡的。 而如果只凭单个艺术家刻意模仿,那会是扬短避长,束手束脚,只会限制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作空间!

模仿韵味,不如创造韵味。专家们判断钧瓷起源于北宋,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精美、典雅、含蓄、明净的艺术风格是宋代特有的时代风尚,而宋钧与其他宋官窑的美是一致的,具有同一时代相同的神韵。

正所谓,“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钧窑国大师杨国政全手工玉壶春

钧窑国大师杨国政全手工水注

(编辑:Maggie 2021年12月于多伦多)


–广告–